kk体育客户端手机版
kk体育客户端手机版
新闻动态
“云台28将”排名第五的寇恂,文武双全,他优秀得那么顺理成章

说起来,刘秀能在河北站稳脚跟,主要靠了三个大转折。首先,信都的任光和邳彤一直劝他,让他铁了心要在河北闯出一番事业。然后,他又跟真定王刘杨结了亲,这一结亲可不得了,直接让刘秀多了真定王那十万大军的支持。最后,他还得到了幽州突骑这支天下闻名的精兵的大力帮忙。

聊到“拿下幽州突骑”这事儿,大家脑袋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肯定是耿弇,那小子当时才21岁,因为特别佩服刘秀,就自己做主,把他老爹上谷郡守耿况手下的上谷突骑“送给”了刘秀。但其实,这事能成,还多亏了另一个关键人物,他叫寇恂,后来还在“云台28将”里排第五呢。

寇恂这家伙,到底是何方神圣?他咋就在刘秀那帮子大将里,混到了“云台28将”的第五名呢?厉害的人吧,就是厉害得让人服气,就像金子总会发光一样,寇恂在那个时候,英雄辈出的年代,刘秀那高手如云的队伍里,他能冒出来,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儿,一点都不奇怪。

【介绍一下寇恂的主要简历】

寇恂,人们常叫他子翼,老家是上谷昌平,就是现在的北京昌平区。他来自一个有头有脸的家庭,早在那个新朝快完蛋的时候,就已经在上谷郡当了个叫功曹的官,上谷太守耿况特别看重他。

大家可别小瞧了“功曹”这个官职,虽然听起来不大,但咱们得先来瞅瞅它到底有多重要。

汉朝那会儿,为了不让地方势力过于强大,朝廷通常会从外地派人来当郡县的头儿。而且,为了防止这些外来的头儿在地方上称霸,变成“土皇帝”,郡县里的小官员就得由头儿从当地挑选,得用本地人,不能用自己从老家带来的亲信。这种做法,后来就成了“回避制”的雏形。

但那时候,科举考试这玩意儿还没被发明出来,选官的方式是察举制,说白了就是靠推荐。因此,地方上的头头脑脑们,要是想管好自个儿的地盘,就得靠那些在当地有头有脸、势力庞大的大家族来帮忙,让他们家里的人去当地方的“功曹”,也就是公务员。

由于“地方吏”的选拔来源主要是地方上的大家族,所以这导致了不少“地方吏”的位置常常带有一种类似世袭的不成文规矩。

时间一长,各地的官场里都默默遵循着一个不成文的规矩:地方官得和地方上的大家族互相帮衬、互相照应,很多时候,地方官甚至都不敢轻易招惹那些大家族里的厉害角色。再说这地方官和大家族之间的互相支持,还有个区域交换的特点,就像是我在这儿当官,就提拔你家的人;等你家的人去了我的家乡当官,也得提拔我家的人。

比如说和成太守邳彤,他原本是邻近的信都郡里的大户人家,在信都郡有着广泛的人脉。他能影响老家信都里的那些重要人物,比如都尉李忠、信都令万修、功曹阮况、五官掾郭唐,这些人的看法他都能左右。而且,他还和信都太守任光有着紧密的沟通。

你瞧瞧,地方上的大家族和当官的,那关系就是绑一块的,你好我好大家好,你倒霉我也跟着倒霉。这也就是为啥信都郡一表明支持刘秀,成郡就急着跟上呢?还不是因为背后那些复杂的关系网在捣鼓嘛。

因此,寇恂这个来自上谷豪门,担任上谷功曹的家伙,相当了不起。那么他到底有多厉害呢?从一些小细节就能瞧出,他简直就是上谷背后真正的大佬。

玄汉新政权刚上台那会儿,为了多拉些盟友入伙,出了个招儿,说“谁第一个投降,谁就官复原职”。他们派了一堆人去全国各地喊话,让人家来投降。派到上谷的那个人一到地儿,就忙着去搞定上谷的太守耿况。耿况心里盘算着,给谁效力不是效力,只要自己的官位和待遇不掉链子就行,于是很爽快地交了太守的大印,就等着玄汉那边重新给他发证呢。

这个信使拿到官印后,不知道是心里打着什么小算盘,是想趁机捞点好处呢,还是想摆摆中央大官的架子,反正就是拖着不把官印还给耿况,看起来就像是故意要给耿况下个套儿似的。

这事儿把功曹大人寇恂惹毛了,心想:这家伙跑上谷郡来捣乱,是觉得我们这儿没人能治他吗?寇恂一不做二不休,直接领兵去找那个不懂规矩的使者算账了。

这位使者大人外表凶巴巴地喊着:“怎么着,我可是皇上派来的,你们这是要吓唬我吗?国家规矩呢,法律条文呢?”

寇恂很冷静地讲:“我们不是想吓唬你,问题出在你自己捣乱上。国家政策是支持配合政府的人安然无恙,你这样反复无常,不是给国家和政府抹黑吗?你这种工作态度,将来还怎么到其他地方去任职?再说了,耿况在上谷威望很高,你要是把他撤了,那肯定会出大乱子的。”

这个使者被说得一句话都反驳不出来,可他就是死活不肯把印信交出来。

寇恂一听,立马火了,说他就看不惯你这种爱糊弄人的人。接着,他直接派人把耿况给请了过来,当着使者的面,把被扣下的印信一把夺了过来,然后亲手交还给了耿况。

上谷郡的事儿,咱们上谷郡的老百姓自己说了算,玄汉政府你们就别插手了。之前给你们留点颜面,你们还真把自己当回事儿了?赶紧走吧,下次也别来了!瞧瞧,寇恂那股子大佬的气派,简直就是上谷的领头人物!

王郎当上皇帝后,他派了个人去上谷找耿况,让他听话跟着自己。同时,他还出动军队去追赶刘秀,想把他赶走。

其实耿况心里打着小算盘,琢磨着向王郎那边靠拢。毕竟嘛,跟河南的玄汉政权混日子是一回事,跟河北的王郎政权混日子也是一回事,反正就是找个靠山嘛。既然这样,找个本地的靠山,岂不是更加靠谱些?

不过,寇恂却觉得王郎这家伙像是个突然冒出来的土豪,没什么根基。反观刘秀呢,“尊重有才能的人,待人谦逊”,因此很多人都愿意追随他。于是,寇恂就和同事闵贡,他也是当地有头有脸的公务员,一块儿去劝耿况,让他别搭理王郎,还是投靠刘秀比较靠谱。

那时候,耿况心里还在犯嘀咕,可他哪知道,他那宝贝疙瘩儿子耿弇,早就悄悄在河北把家里的老底儿都拍胸脯保证给刘秀了。耿况跟寇恂说话也是含含糊糊的:“现在邯郸那边势头正猛啊!”他的意思就是,咱们得看清形势,跟着他们走就对了。

但寇恂却持反对意见,他态度坚决地表示:“咱们上谷郡地界完整无缺,局势稳稳当当,手握上万精兵,兵马都是一等一的强。更别说咱这全是骑兵!战斗力顶尖!为啥要听别人的摆布,咱们完全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未来!”

为了让耿况彻底放心,寇恂接着表态:“如果您心里还有啥顾虑,那我就亲自跑一趟渔阳郡,找彭宠聊聊,一起商量大事!”

说说彭宠吧,之前咱也提到过。这家伙跟刘秀是同一个地方的,都是南阳宛城人,并且呢,他也是在玄汉政权里混饭吃的。所以寇恂就觉得,他没啥理由不帮刘秀一把。

其实彭宠管的渔阳郡那时候的情况跟上谷郡挺像的,彭宠手下大多数人都想着投靠邯郸那边,唯独他的心腹吴汉,这位南阳老兄,坚决主张跟着刘秀干。但吴汉在渔阳郡的威望可没寇恂在上谷郡那么高,他因为跟大家想法不一样,一度被排挤得没办法,只好离开。之后呢,他就到处给刘秀发传单做宣传,最后又回到了渔阳郡,打算再搏一把。

当吴汉悄悄编造了一份假借刘秀名义的讨伐文书,把王郎的老底都给抖搂出来时,这事儿在城里传得沸沸扬扬。就在这时,寇恂也火急火燎地赶到了渔阳。

这时,吴汉掏出他自个儿弄的那份假传单,递给彭宠说:“你看看这个!咱还能跟着这人吗?老百姓都不乐意啊!”寇恂也赶紧把上谷郡那边的想法跟彭宠说了。彭宠琢磨来琢磨去,最后点头答应跟刘秀混了。

后来,上谷和渔阳两个地方商量好了,每个地方都派了两千骑兵和一千步兵,加在一起就是六千人的幽州大军,他们二话不说就往南边冲,跟着他们的好领导刘秀去了。

幽州骑兵对付那些没经过啥训练、纪律又差劲的起义军,那简直是砍瓜切菜一样简单。他们往南一路冲杀,打下了涿郡、中山、河间、清河、巨鹿这五个郡,还有二十二个县,杀了王郎手下的大将、九卿、校尉这些人以及手下小兵总共四百多号,士兵更是有三万多人都被干掉了。最后,在广阿城,他们总算是追上了刘秀。

从那以后,刘秀不管是往南打还是往北冲,往东拼还是往西杀,幽州突骑都展现出了让人害怕的统治力和战斗力。说实话,他们流的汗水跟立的功劳比起来,那汗水都不算啥了。所以到了后来分位置、分好处的时候,幽州那边的人就把信都、和成这些冀州派给比下去了。说到底,还是靠着这支能扫平天下的幽州突骑啊。

寇恂跟着幽州突骑一路往南,刘秀一看他来了,高兴得不得了,立马就封他为偏将军,还给了他一个承义侯的称号。这一下子,寇恂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,迎来了新的高光时刻。

后来,寇恂跟着刘秀去打河北的农民起义军,他好几次和邓禹一起商量国家军队的大事,连邓禹这个治国高手都被他深深折服。邓禹觉得寇恂特别厉害,两人关系处得特别好。

刘秀把河北摆平后,马上带着胜利的势头往南冲,顺手就把河内郡也给拿下了。

现在,更始政权的大司马朱鲔,还有舞阴王李轶这些人,正带着大军在洛阳守着。另外,并州那边也有更始政权的军队,跟洛阳一起,从南北两个方向把河内给围住了。刘秀觉得河内的局势挺紧张的,得守住,但是找个能守住的人挺难的。他就去问了邓禹,看邓禹有啥好主意。

邓禹立马就想到了寇恂,他觉得寇恂既会文又会武,很有本事,能管好百姓,领导大家,这个任务除了他没人能行。

刘秀对邓禹的判断力特别放心,所以他决定让寇恂去当河内太守,还让他行使大将军的权力。他把寇恂比作是当年帮刘邦守住关中的萧何,希望寇恂能帮他挡住更始势力,别让他们侵犯到河北。

寇恂上任后,马上动手让各县的人们练武射箭,还组织大家砍竹子造箭,一共造了上百万支。他又养了二千匹马,还收了四百万斛的租子,这些都是为了军队需要。他这一连串的操作,真看出他是个治国的好手,挺有本事的。

之后,寇恂毫不犹豫地跑去支援温县(就是现在的河南温县西边,那是汉军存粮食的重要地方)。他和刚好到的冯异一起,把更始政权那边讨难将军苏茂和副将贾强带的三万多人给打败了。他们杀了对方几千人,还俘虏了一万多。贾强在战场上丢了命,苏茂则吓得逃跑,寇恂他们还一直往南追,过了黄河,直接追到洛阳城门口。这一仗,刘秀高兴坏了,直说:“我就知道寇子翼能行!”

刘秀当上皇帝后,汉军四处征战。寇恂负责搞后勤,管粮草和武器,每次都完成得又快又好。不光如此,连朝廷里那些官员每个月的俸禄粮食,也都是他管的。寇恂这人,真是能干,跟古代的萧何、诸葛亮有一拼。

不过刘秀多次给寇恂送书夸奖他,寇恂的名声和地位就慢慢涨了起来。书生董崇就提醒寇恂,得小心点儿,别因为功劳太大盖过了主子的风头。寇恂觉得董崇说得在理,就找了个生病的借口想退休,但被刘秀给回绝了。寇恂又试着说想换个不那么重要的军职,刘秀还是没答应。最后,寇恂没办法,只好让自己的侄子寇张和外甥谷崇去军队里当先锋,跟当年萧何把全家族的人都派到前线一样。

公元26年的时候,寇恂因为自己动手用了刑,被上头给撤了职。可没多久,颍川的严终、赵敦,还有密县的贾期,他们几个人一合计,就带着一帮人闹起了起义。刘秀一看这形势,赶紧又把寇恂给叫回来,让他当上了颍川太守,并且让他和破奸将军侯进一块,带着兵马去平定叛乱。

寇恂圆满完成了任务,成功把贾期给干掉了,让颍川郡恢复了平静。因为这次大功,他被朝廷封为雍奴侯,还得到了万户的封地。

公元27年那会儿,寇恂当上了汝南的太守。他一上任,就开始忙活着建乡校,找人来教书,自己还亲自上阵,跟大家一起学习,特别推崇教育。他真的是个实实在在的好官,到哪儿都给老百姓带来好处。

公元31年的时候,寇恂接了朱浮的班,当上了执金吾这个官职。而这个执金吾,恰恰是刘秀早些年给自己定的两个小目标里的一个,另一个目标呢,就是娶阴丽华当老婆。

公元32年那会儿,寇恂跟着刘秀去打西边的隗嚣。可巧的是,颍川那边盗贼四起,刘秀只能先带着兵马去颍川平定叛乱。等寇恂再次跟着刘秀回到颍川,那些盗贼一听风声,全都投降了。颍川的老百姓们更是排成长队,求着刘秀让寇恂留下来当他们的颍川太守,说的话还挺感人:“希望陛下能再让寇大人多留一年啊。”刘秀一看这架势,也没法拒绝,就让寇恂先在长社县待着,安抚百姓和官员,还继续收拢那些投降的人。这事儿后来就成了典故,叫“借寇恂”,或者简单地说“借寇”。

在刘秀努力统一全国的路上,陇右这块地方简直就是块最难对付的硬骨头。它地形复杂,山路崎岖,当地人还特别勇猛好斗。想用武力直接拿下吧,难得很;想用和缓的手段安抚吧,也不奏效。就说那陇右的军阀隗嚣吧,他投降了好几回,但每次稍微有点不如意,立马就翻脸不认人,带着兵马占据城池,再次起兵造反。

高峻是隗嚣手下的一员大将,手下有上万兵马,还守着高平的头号城池,就是现在的宁夏固原。汉军一直特别想拉拢他。没想到,高峻也玩起了隗嚣的把戏。他先是投降了汉军,被封为了关内侯,还当上了通路将军。可是,当汉军在冀县,就是现在的甘肃甘谷,围攻隗嚣不顺利的时候,他又背叛了汉军,跑回高平,继续占山为王了。

刘秀火了,他一拍桌子,就让建威大将军耿弇带着太中大夫窦士和武威太守梁统他们,去攻打高平那地儿。可这一打,竟然整整打了一年,愣是没给攻下来。

公元34年那会儿,刘秀实在是受不了了,打算自个儿带兵去打高峻。这时候寇恂出来跟他说,皇上啊,您是咱们的国家老大,可不是啥紧急情况都去处理的英雄。您啊,就待在长安,稳稳当当地指挥,把握好整个局势就好。别哪个地方一出事,您就立马跑过去,这样跑来跑去,累得不行,也不是管理好国家的好办法。

不过,刘秀已经气得不行,压根儿听不进去劝,还是带着军队去打了高平,结果还是没打下来。

这时候,刘秀觉得有点为难,他就跟寇恂讲,要不你去帮我劝劝高峻,让他投降算了。要是他死活不愿意,那我就把耿弇他们五个营的兵力都拉上,直接把他给灭了。

寇恂接到紧急任务,揣着玺书就奔第一城去了。那边的高峻呢,派了军师皇甫文来跟他谈。可这皇甫文,明显是不知天高地厚,说话没轻没重的,把寇恂给惹急了。

寇恂一听就火了,说要干掉皇甫文。其他将领连忙拉住他,说咱们是来劝降的,别把事情闹大了。可寇恂还是把皇甫文给宰了,然后让副使回去告诉高峻,皇甫文这家伙不会办事,已经被处理了。你们到底是投降还是开战,自己看着办,但得快点决定,我们可没多少时间等。

没想到,高峻竟然在当天就果断地打开城门,选择了投降。

后来,将领们好奇地问寇恂为啥这么做,寇恂回答说:“皇甫文说话太嚣张了,明显就是不想投降。留着他没用,还会让高峻更加死硬到底。这种人得除掉。因为高峻自己没啥主见,啥都听皇甫文的。没了皇甫文,他就乱了套,再给他点压力,他肯定乖乖投降!”

寇爷的一番言论,让在场的所有将领都心服口服,他的手段真是让人捉摸不透,太深了!

打完高峻那场仗不久后,也就是公元36年那会儿,寇恂因为生病,人就没了,后来大家给他起了个谥号,叫威侯。

【寇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】

寇恂这人,既能文又能武,骑上马能带兵打仗,下了马能管理百姓。刘秀开创东汉王朝时,寇恂可是出了大力气的,有这么一句话,“寇恂为光武打下根基”,这说明寇恂的功劳有多大。

不过,这么说还是有点模糊,咱们再重新捋一捋寇恂这一辈子,从他的所作所为里好好找找他到底有哪些好品质。

首先,寇恂这人相当有胆识。那时候,耿况的上谷太守职位,差点就被更始帝的使者给骗走了。还好寇恂反应快,一把就从使者那儿把太守的印信给抢回来了。

做这种事,要是没点儿胆识,那可不成。首先,寇恂啊,你并不是直接涉事的那个人;再者说,从名义上来看,你寇恂这么做,简直就是以下犯上。

但寇恂是个见过大世面、做事干脆利落的人,他心里明白“乱世之中谁为王”的道理。咱们一开始是支持你们更始政权的,可你们却不讲规矩,反复无常。既然这样,那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了。天高皇帝远,咱们不甩你那套面子,又能怎样?

做事犹豫不决往往会自找麻烦,寇恂那种果断决策的能力,绝对是成就大事不可或缺的品质。

另外,寇恂这人相当有眼光。在面对名声大噪的王郎和历经坎坷的刘秀时,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有真才实学的刘秀,而王郎那种弄虚作假的小把戏,他一下子就识破了。

我们常常讲,挑对方向比使劲干更关键,但多数人挑方向时都挺犯难的,这说到底是个眼界的事儿。碰到复杂的状况,那些看得深又看得广的人,能飞快地考虑各种情况,揪出关键点,做出既合适又有好处的决定。

耿况当时选王郎,乍一看也挺合理。首先,王郎那时候势力大得很;其次,他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,名头上站得住脚;再加上,他在邯郸的政权,地理上也占便宜。但这些啊,都只是些表面的、眼前的甜头,没抓到问题的根儿上。那时候社会动荡,关键是豪族的阶级利益被戳了,他们才是重新建立秩序的主力军。

寇恂挑中刘秀时,他觉得刘秀这人“敬重贤能,对士人谦逊有礼,因此很多人都愿意追随他”。说白了,寇恂就是看重刘秀能拉拢那些有权有势的大家族。毕竟,能拢住这些核心力量的人,才有可能干出一番大事业。这就是寇恂眼光独到的地方,他看事情总能直接抓到关键点。

另外,寇恂这个人特别会打交道。大家可能没注意到一点,寇恂带着幽州的军队来归顺,咋就那么快赢得了刘秀最信赖的大管家邓禹的赏识呢?毕竟,他刚是从幽州过来的,就算你再能干,立下再大功,邓禹作为政权的大管家,首要考虑的还是你是不是真心归顺。

寇恂和邓禹一块儿商量军事上的重要事情,没过多久,邓禹就特别看重他了。这不仅仅是因为寇恂本事大,还因为他特别会和人打交道,说话也让人听着舒服。

有些人啊,肚子里装满了本事,可一到跟领导聊天的时候,就不知道咋说了。这样一来,领导也摸不清你这人到底行不行,该不该提拔你。结果,你可能得多绕好多弯路,甚至一直没法展示自己的才华。

寇恂在新的一年里,恰逢刘秀为派谁管理河内而犯难时,得到了邓禹的极力推崇。这足以证明,寇恂很有一套办法,能树立好自己的形象,赢得他人的信赖。

接下来,得说说寇恂,这家伙是个实打实能干的人。咱们得牢记,真正有本事的领导,身边是不会留那些吃白饭、没本事的人的。所以啊,要是我们自己没啥真本事,想去巴结那些有作为的领导,那也是白搭,根本靠不上。

寇恂得了刘秀的信任后,那真是叫一个能干,刘秀让他干啥他就干啥,从不含糊。无论刘秀交给他啥差事,他都能办得漂漂亮亮的。带兵打仗他不在话下,管理军队、安抚百姓也是他的拿手好戏,筹集钱粮他总是又快又好,处理政务也是井井有条,就连让他去搞外交,他也是轻轻松松就搞定……

这种啥都会的全能型人才,其实比那种冲锋陷阵的将领更难碰到。打仗嘛,说到底还是为了稳住局面,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。好多猛将只知道拼杀,不管后面怎么收拾,这种做法其实不太高明。就拿云台第二将吴汉来说吧,要是光比勇猛,他可能比寇恂还厉害点。但要说到全面、综合,他就比不上寇恂了。寇恂这人,不管是在乱世还是太平时候,都能派上大用场。

最后说说寇恂,他是个明白啥时候该进啥时候该退的人。寇恂这人,才华根本挡不住,干啥都行,还特别出色,所以他的功劳和名声就一天天地往上涨,想拦都拦不住。刘秀虽然是皇帝,肚量也挺大,但你要是地位和声望高到他心里不舒服了,他能不收拾你吗?

跟大领导打交道,就像跟老虎一起生活,不懂得尊重和分寸的人,根本伺候不了。这并不是说大领导没感情,而是因为他坐的那个位置,本身就带着一道无形的界限。谁要是敢跨过这条线,对大领导来说,就不再是好帮手了,反而成了个让人头疼的威胁,那结果往往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。

寇恂在名气正盛时,主动跟刘秀说想离职,这真的是挺明智的一招。人和人之间啊,得留点距离,这样相处才舒服。说白了,咱们每个人心里头,都有点“靠太近就不客气,离太远就生气”的小九九。你要是跟人家走得太近,不光容易让人家觉得别扭,自己也可能飘起来,忘了形。

刘秀心里盘算着,不想把事情搞得太张扬,因此连着两回都回绝了寇恂想要辞职的请求。不过后来,他还是点头让寇恂的侄子和外甥加入了队伍。这事儿,跟当年萧何为了让刘邦安心,把自己全家老少都送上前线是一个道理。

当然,寇恂这人,真的挺棒的,他身上还有好多闪光点。

举个例子,他曾经因为严格执行法律,不得不处决了贾复手下的一个士兵,这让贾复非常生气,说要给他点颜色瞧瞧。寇恂呢,他觉得和睦相处最重要,所以总是尽量避开贾复,不去招惹他。他手下的将领们看到这种情况,心里都挺不是滋味的,觉得寇恂太吃亏了。但寇恂却反过来安慰他们,说这种内部争斗没有意义,自己受点小委屈没什么大不了的。从这事儿就能看出,寇恂是个特别有肚量的人。

再比如寇恂,不管到哪,老百姓都特别喜欢他。在颍川时,百姓们排队请求刘秀让寇恂在当地多留一年。到了淮阳,他又忙着办学校,教育百姓。寇恂总能给百姓带来实惠,做些实在的事,所以他特别受大家欢迎。这足以证明,寇恂是个非常实在的人。

说白了,寇恂这家伙既会文又会武,做事知道进退,实实在在,心眼也大,是刘秀手底下的一个全能型人才。可惜啊,他命不长,公元36年就因病去世了。要不然,等到公元37年刘秀重新给那些功臣大将们分封的时候,寇恂的地位说不定还能再往上提一提呢,这都说不定。

【关于寇恂的一些思考】

寇恂这个人,真的挺出色,也挺成功的,这点儿明眼人都能看出来。但我就纳闷了,你们有没有琢磨过,寇恂为啥能这么自然而然地优秀,这么稳稳当当地成功呢?你们要是瞅瞅寇恂这一辈子,就会觉得,他每一步、每个决定都像是顺流而下,自然而然地就开了花儿。他咋就这么有福气,这么优秀呢?

很多人都怀揣着一颗进取的心,梦想着能像寇恂那样出色,过上风光无限的日子,取得耀眼的成绩。但问题来了,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些呢?

首先,我得实话实说,像寇恂这种人和他的成就,对大多数人来说真的很难碰到。毕竟他出身豪门望族,从小到大,他能接触到的资源、机会和人脉,都不是咱普通人能比的。

咱们常挂在嘴边的是,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他能走多远、想多深,但这眼界啊,很多时候从娘胎里就注定了。你想啊,一个穷苦家庭的孩子,连饭都吃不饱,哪儿来的机会和资源去开阔视野呢?就算他满世界转悠,又能真正接触到多少有深度、有价值的东西呢?

说白了,像能力、素质、人际关系这些高级玩意儿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要是哪个孩子生在好家庭,从小就泡在这些好东西里,只要不是太笨,基本上都能过得挺滋润的。但反过来,穷人家的孩子呢,啥都得自己从零开始打拼,你说他能不更累一些吗?

有人问,人到底是打从出生就一样呢,还是各有各的不同?说真的,这事儿没个准儿。说平等吧,它是相对的;说不平等,也是相对的。总的来说,咱们说的平等,更像是心里头那个完美的样子。要说到真实的生活环境,大多数人其实都不一样,各有各的难处和优势。

牛顿曾讲过:我之所以能够瞅得更远一些,就是因为我踩在了那些大咖们的成果之上。

这句话说白了,就是每个人的起点各不相同。有的人一出生就像是站在了高台上,而有的人呢,却一直得在低处摸爬滚打。就像寇恂这样的大家族后代,他们天生就站在了高处,拥有的东西是普通人奋斗一辈子也难以得到的。所以他们看问题的眼光,自然就要比普通人更远、更深一些。

好了,说了那么多可能让大家心里有点凉的话,现在我得给你们加加油了。那些没像寇恂那样生在好家庭的朋友们,千万别灰心。咱们现在活的这个时代、这个社会,比以前好多了。要是咱们够幸运,再加上自己肯拼,那我们也能踩在强者的肩膀上,说不定哪天自己就成了强人。

现在咱们这个时代,最大的好处就是教育。没错,就是那个常被人抱怨、吐槽的教育。你琢磨琢磨,为啥古代社会等级那么分明?为啥王侯将相好像天生就高人一等?还不是因为教育这道天然的门槛吗?普通人没机会接受教育,不知道那些先进的知识,也掌握不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,他们还怎么跟别人比?要是让一个文盲去管理一个地方,他能行吗?再让他去分析那些他压根没见过的问题,他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吗?

大家得牢记,教育就像是社会的一个自然筛选器,这事儿从古到今都一样!那些有钱有势的大家族,把控着教育资源,说白了,就是把最重要的资源都给抓手里了。你就算做生意赚了大钱,可要是你的娃,还有你娃的娃,没法通过教育提升自己,那财富传不到三代,你和你的家人还是难以挤进上流圈子。

现在我们活在义务教育的年代,这提高了我们的竞争水平。在学校这个圈子里,家里有钱没钱、背景好不好,这些都不那么重要了。穷人家的孩子,也有了更多追上别人的机会。至少在考大学之前,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。但回头看看古代,那时候就别提了。科举考试出现之前,有几个当大官的是穷苦人家出来的?科举考试有了之后,情况是好点了,但考上进士的穷人又有几个呢?

现在社会上,尽管穷人家孩子和有钱人家孩子在接受教育上还是存在差距,但大体来说,穷人家的孩子要是有天分,又肯下功夫,大多也能考上好大学。上了好大学,就像是有了个好起点,以后进入社会就能站到更高的台子上,去展示自己的才能。

说了这么多,可能大家还是一头雾水。那我举个例子来讲讲吧。

要是把人生比作一场游戏,那最开始就得看能不能进得了门,不少人连门槛都跨不过,直接就被挡在游戏外了。科举制度一出来,理论上说,谁都有机会进场玩了,但至于后面咋样,那就得看各自的造化了。现在可不一样,在游戏的前几关,大家都有机会公平竞争,就像是海选一样,过了海选,那就得各显神通了。

现在很多人对来之不易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不够重视,有的人甚至还口出狂言,说读书没用。可实际上,学习才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,大家千万别被社会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给带偏了。

为啥你周围有些人不读书也过得挺好?为啥有些读了书的人看上去还不如你没读书的人混得好呢?说实话,你可别冤枉生活和社会,这很可能只是因为你比较的对象没找对。假如你是个挺成功的生意人,那你去试试和那些知识丰富、根基扎实的大老板比比看,到时候你就知道读书的好处了!要是你是个干体力活的,那你就去瞧瞧周围那些同样干体力活的但读过书的人,你看他们干活是不是比你更讲究方法、更有效率?

现在很多年轻人被社会上那股浮躁的风气给带跑偏了,在学校时不好好念书,总觉得学那些知识没啥大用,一门心思去琢磨那些歪门邪道,总想着能找到条快速成功的路,靠点小聪明就能出人头地。可结果呢,自己都没意识到,已经跟社会的主流越走越远,最后只能落到社会的最底层。这真是太让人可惜了!

咱们做事得瞧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咋样,别脑子一热就去瞎跟风。就拿那个王校长来说,他天天在网上啥都怼,你能跟着学吗?他能跟网红小姐姐聊人生聊得飞起,你有那本事吗?不过话说回来,你们有没有想过,他为啥能这么干?瞅瞅他的教育背景和上学那会儿的经历就知道了。

两个人要是处在不同的层次,想拉近距离,只能靠不断学习。但奇怪的是,很多本来就落后的人,眼光短浅,硬说学习没用。这事儿,真是挺让人难过的!

寇恂那样厉害的人,咱们都眼馋,也想着能成为那样。可人家生来条件就好,见多识广,朋友也多,本事还大,这些都是咱们比不上的。要想赶上他,只能靠不断找机会学习,一点点缩小差距。但奇怪的是,很多人偏偏就不爱学习,这不是挺奇怪的吗?

光站着河边眼馋鱼儿游,不如回家动手织张网。要是你真想甩开目标一大截,那就得让自己成长得比目标还快,说白了,就是得靠学习来长本事。别自个儿把自己给看扁了,很多东西不是没价值,而是你还没搞懂咋用、咋把它派上用场。
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


友情链接: